
近年来,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”成为国土空间规划、乡村振兴、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热词,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市场热度持续攀升。那么,为何这一概念突然爆火?设计院该如何抓住机遇,成功入局?本文将从政策背景、市场逻辑和设计院切入策略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。
一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何突然爆火?
1.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,国家战略强力推动
·2019年,自然资源部发布《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正式启动试点。
·2021年,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》明确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法律框架。
·2023年,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”,与乡村振兴、耕地保护、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绑定。
·2025年,中央一号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指出:在耕地总量不减少、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、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
政策持续加码,地方政府积极响应,试点范围从最初的20个省份扩展至全国,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快速增长。
2. 破解土地供需矛盾,释放巨大经济价值
建设用地指标紧缺:许多地区面临“项目等地”困境,而农村土地闲置低效问题突出。
指标交易变现:通过整治腾退农村低效建设用地,生成“增减挂钩指标”,可在省内交易(如浙江、江苏等地指标交易价格达50万-100万元/亩)。
产业用地需求:整治后,部分土地可用于现代农业、文旅、新能源等产业,提升土地价值。
3. 资金整合+市场化运作,吸引多方资本入局
·传统土地整治依赖财政拨款,而全域整治允许“财政+金融+社会资本”多元投入。
·EPC+O(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)、F+EPC(融资+设计施工)等模式兴起,部分项目收益率可达8%-12%,吸引国企、城投、产业资本参与。
二、设计院该如何抢占市场?四大核心策略
设计院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支撑单位,具备规划、测绘、生态修复、工程设计等综合能力,可从以下路径切入:
1. 立足规划先行,争取“总规+详规”一体化项目
·国土空间规划衔接:全域整治需与市县、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结合,设计院可提供“多规合一”解决方案。
·试点申报服务:协助地方政府编制试点方案,争取纳入国家级或省级试点名单(政策支持+资金倾斜)。
案例:浙江省某设计院通过编制“千亩方”永久基本农田整治方案,成功拿下后续工程设计及施工监理业务。
2. 拓展“设计+产业”模式,提升项目附加值
·单纯做土地平整已无竞争力,需结合现代农业、光伏+农业、文旅康养等产业策划。
·联合产业运营商,提供“整治+产业导入”全链条服务,增强甲方黏性。
案例:广东某设计院在佛山某整治项目中,引入预制菜产业园,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分成。
3. 强化生态修复技术,打造差异化优势
·政策要求整治项目必须兼顾生态保护,设计院可结合:
·土壤修复(如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)
·水系整治(如河道生态修复)
·生物多样性保护(如生态廊道设计)
案例:长江经济带某整治项目因纳入湿地修复,成功申请国开行绿色信贷。
4. 联合地方平台公司,探索“技术+资本”合作
·与城投、交投等国企成立合资公司,以“设计院出技术+平台公司出资金”模式承接项目。
·探索收益分成模式(如指标交易后按比例分成)。
风险提示:避免纯施工思维,需强化运营能力,否则易陷入低价竞争。
三、未来趋势:从“整治”到“智慧化运营”
随着数字化技术普及,未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向“智慧整治”升级:
·GIS+遥感监测:实时跟踪地块利用情况,防止复垦土地抛荒。
·数字孪生:建立三维模型,优化整治方案。
·碳汇核算: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碳汇,未来参与碳交易。
设计院需提前布局智慧国土、农业大数据等技术,抢占下一轮风口。
1、政策吃透:关注各省指标交易规则、产业用地政策。
2、模式创新:从“纯设计”转向“设计+产业+运营”。
3、技术壁垒:强化生态修复、智慧化整治能力。
4、资源整合:联合地方政府、平台公司、产业资本,形成生态圈。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进入黄金期,设计院若能快速转型,将成为这一波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。
图片来自网络,仅供学习参考!